欢迎来到联合医疗!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专题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银屑病的治疗,必须知道的几点
来源:周城 浏览:1598 日期:2020-10-12 14:13


1. 银屑病是什么,患病会有哪些表现?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作且难以根治。


    临床表现以红斑,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


    多在冬季加重。发病原因目前尚不确切,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因素都可致病。



2. 银屑病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银屑病主要分为寻常型、红皮型、脓疱型及关节型等类型。


    寻常型:症状轻微,发病面积较小,绝大多数银屑病都是寻常型;


    红皮型:全身散发面积超过90%;


    脓疱型:身上出现小脓疱;


    关节病型:关节的疼痛、红肿、变形症状,少数银屑病为关节病型。



3. 目前在中国有那些有效治疗方法?


    传统疗法:外用药治疗、传统口服维A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光疗、中药(口服中药、药浴等)等等;


    新型疗法:1)生物制剂,如:(1)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2)IL-12/23拮抗剂:乌司奴单抗等;(3)IL-17A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等。2)新型外用药物,如苯维莫德乳膏等。



4. 生物制剂为什么比传统疗法更有效?


    生物制剂通过注射或者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直接通过血液循环针对发病的关键细胞因子产生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这样的方法可以借助强大的血液循环对全身患病部位进行治疗,见效迅速,副作用小。通俗地说,生物制剂就像是一队巡警,拿着罪犯(致病细胞因子)的肖像在全身进行搜捕,遇到正常的细胞就放行,遇到致病细胞(靶点),就进行改造或直接消灭,也因为这个原因,生物制剂的副作用小,同时治病效率非常高。



5. 什么情况下建议使用生物制剂?


    1)中度以及重度患者,建议使用生物制剂疗法提高治疗效果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情况;


    2)传统治疗方法已经无效或收效甚微或引起副作用,建议尝试生物制剂疗法。


    3)轻度患者,虽不影响基本生活,但仍希望能够改善病情的也可以考虑使用


    4)想摆脱繁琐且频繁的传统治疗法,可以考虑尝试生物制剂疗法,生物制剂通常只需要1-2 周进行注射一次,并且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注射;



6. 应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生物制剂?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使用这种方法,患者在选择生物制剂治疗时应在医生都指导下进行肝炎、结核等的筛查(不能有肿瘤),同时老人、小孩、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使用生物制剂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不建议盲目使用。



7. 儿童和老人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吗?


    国外有儿童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报道,但目前国内没有审批未成年人的生物制剂治疗。


    65 岁以上老人要谨慎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



8. 孕妇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吗?


    生物制剂会进入乳汁,因此哺乳期和怀孕期不建议使用,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寻求医生的指导



9. 生物制剂对所有对患者都有效吗?


    生物制剂根据患者本身情况治疗效率不同,但并不是100%有效,也无法保证对所有银屑病患者有效,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生物制剂都是针对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而关节型、红皮型和脓疱型患者需经临床医生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适用生物制剂。



10. 为什么有的患者治好后还会有一小部分皮损残留?


    生物制剂虽然比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好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一款生物制剂能让所有银屑病患者的所有皮损全部清除,只有部分患者依靠生物制剂疗法能够完全清除皮损,但银屑病是一种复发性疾病,因此清除过后一段时间仍有复发的可能,残留的小部分皮损可以采用外用药(例如卡泊三醇等),或者局部光疗进行治疗。



11. 长期使用生物制剂会不会有依赖性?


    目前没有任何结论表明生物制剂会产生依赖。



12. 使用生物制剂会不会产生耐药性?


    有可能出现耐药,表现为正常使用情况下原本有效的生物制剂疗效下降,这也称为继发性失效。原因很多,一方面可能是抗药物抗体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身免疫系统调节的结果。



13. 使用生物制剂期间的注意事项


    1)HPV 疫苗可以正常接种,建议与用药时间间隔1-2 天


    2)没有明确忌口;


    3)不可以自行加大/减少用药量,需要寻求医生根据病情发展变化进行指导


    4)不可同时使用2 种或2 种以上生物制剂,会增加副作用的产生几率



14. 生物制剂会不会导致肿瘤?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案,目前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方面还没有出现任何会增加肿瘤风险的研究结果,但长期治疗的相关结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来评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专家推荐

官纯平
主任医师
杨顶权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彭洋
副主任医师
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欣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咨询热线:(09:00 - 17:00)
联合医疗2015©版权所有京ICP备1905111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