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及肠癌化疗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
来源:符涛 | 浏览:2137 | 日期:2021-12-26 14:11 |
很多胃癌及肠癌患者朋友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手术后到底要不要化疗?听说化疗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听说有的人不化疗活得好好的,一化疗人反而马上就没了,这是不是真的呢?化疗都会发生什么样的不良反应呢?如果发生了化疗不良反应应该如何处理呢?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化疗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谈,今天我们主要先来聊一下胃癌及肠癌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胃癌及肠癌术前或者术后主要采用SOX及XELOX方案辅助化疗,使用的药物包括静脉输液药物奥沙利铂及口服药物卡培他滨、替吉奥等,小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涉及到紫杉醇、氟尿嘧啶等药物。根据日本G-SOX及J-CLASSIC-PII研究统计,最常见的化疗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食欲不振,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血小板减少、发烧、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疲劳、腹泻、手足综合征、末梢神经毒性(手脚麻木)、过敏反应等。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处理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主要指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这是最为常见的化疗后不良反应。当出现3度以上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时应考虑暂停化疗或者进行下周期化疗药物减量。具体处理如下:
(1)恶心呕吐:轻度恶心呕吐者无需特殊处理,较严重的患者应该在化疗前或者化疗过程中进行预防性静脉药物处理,给予传统的止吐药物,包括胃复安、格拉司琼、地塞米松等,如果呕吐严重,应该在口服化疗药物周期内适当予以口服止吐药物加强治疗,诸如阿瑞匹坦、帕洛诺司琼等,如果呕吐严重影响进食,应予适当的口服营养制剂或者静脉营养支持。
(2)食欲不振:食欲不振的患者应当及时应用增进食欲药物,诸如甲地孕酮分散片、地炔孕酮分散片等增进食欲治疗,否则有可能引起体重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到后续治疗进程。必要时可以口服肠内营养制剂如安素、短肽等进行营养支持。
(3)腹泻:有可能为化疗药毒性反应或者胃肠道感染,建议服用整肠生、培菲康等调节肠道菌群药物药物,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用蒙脱石散、易蒙停等强效止泻药,必要时需使用抗感染治疗。如果出现无法控制的严重腹泻,如一天之内超过5次腹泻的患者,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应当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
2. 化疗后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的处理
化疗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是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生成减少为主要表现,又称为骨髓抑制作用。骨髓抑制是化疗最为常见、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机能的严重下降,引起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性发热,称为粒细胞减少相关性发热,而血小板的减少,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内外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死亡。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1)骨髓抑制的分级: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2)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重要的血细胞。正常人白细胞的标准为4000-10000。化疗后普遍会引起白细胞及粒细胞降低,化疗药物又称细胞毒性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在人体内识别能力比较弱,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患者正常细胞。长此以往下去,患者体内白细胞数量逐渐降低。化疗后白细胞低,首先给予相应的升白治疗。升白的药物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定期复查白细胞,确保白细胞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才能够顺利度过化疗疗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欣粒生、瑞白、吉粒芬)是最为重要的治疗药物,对于2度以上的白细胞减少,必须使用。对于1度减少,原则上不用。如果化疗后很快出现2度骨髓抑制(两周以内)建议最好使用。如果患者是在化疗两周以后出现2度减少,而此前又没有3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则可以密切观察,暂时不用。建议每天一次皮下注射,每次注射2支,连续注射3天,48小时后再次复查血常规,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对于治疗性使用,应在中型粒细胞连续两次大于10*109/L后停药。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由于反复化疗,两次大于上述标准比较困难,故当白细胞总数两次超过10×109/L亦可考虑停药。对于预防性使用,应在下次化疗前48小时停用。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口服升白药物,诸如地榆升白片等,不过其药效较为缓慢。
(3)血小板减少:化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是比较常见的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并不是所有的血小板降低都需要立即治疗,当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从而增加出血风险的时候,才需要药物治疗。这个临界值是75×109/L,当血小板低于这个数值的时候需要及时处理,避免更严重的风险。主要的治疗药物为白介素-11(巨核粒)及促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当血小板减少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静脉输注血小板成分血。巨核粒一般建议在化疗后开始应用,每日一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3-7天,直至血小板恢复至50×109/L 以上,如果效果欠佳,可以升级使用特比澳治疗。对于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输注血小板是最快、最直接的处理,以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
(4)化疗后贫血: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除了引起白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引起贫血。可以采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的方法,铁剂口服为宜,硫酸亚铁每次0.3克,每日l~3次,如果患者口服铁剂有困难时,可改用肌肉注射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缺乏可造成造成贫血,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包括肉类和乳制品,因此,应当吃一些肉类和乳制品。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治疗,诸如复方阿胶浆、升血宝合剂等口服药物及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澳)。
3. 化疗后肝功能损伤、神经毒性及手足综合征的处理
(1)肝功能损伤:对于化疗患者来说,肝脏是最容易被化疗药物损伤的器官。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肝脏造成了很大损害,可能引发肝细胞损伤、坏死,甚至导致化疗周期推迟及中断。肝脏受损可能会表现出诸如黄疸、乏力、食欲下降、肝区隐痛等症状,肝功能化验检查会出现转氨酶以及胆红素异常,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可能会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常伴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因此,在化疗过程中除了每周监测血常规之外,每个周期还需要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一旦出现肝功能损伤,需要及时使用保肝药物,比如口服药物双环醇、水飞蓟素等,静脉药物包括还原性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如果肝功能损害严重,必须立即暂停化疗,进行保肝处理。
(2)化疗神经毒性:化疗神经毒性是指使用抗肿瘤药物所致的外周神经功能紊乱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症状与体征。就胃肠肿瘤的化疗方案而言,奥沙利铂和紫杉醇比较容易引发外周神经毒性。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从肢体远端开始的感觉异常,一般最先出现在脚趾,然后发展到足部、脚踝,再到小腿,还可以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肉萎缩,部分患者还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等情况。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损伤大多是可逆的,停药后数月可自行消退,也有部分患者持续数年。如果神经毒性症状比较明显,可以使用甲钴胺、腺苷钴胺等药物对症处理。当症状非常严重的时候,需要考虑化疗药物减量或者暂停。在使用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时,患者不应接触冷的物体,从而防止皮肤遇冷时引发的急性神经毒性,平时应注意肢体保暖、按摩等。
(3)手足综合征:是指手掌或足底感觉迟钝以及肢端红斑、水泡等,主要发生于受压区域。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有可能引起手足综合征。其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异常、麻刺感、无痛感、皮肤红斑,脱屑、产生硬结样水泡等。化疗患者应尽量避免手足部的摩擦及接触高温物品,如不要穿紧不合脚的鞋,要避免手和足的摩擦和受压,避免激烈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坐或躺的时候将手和脚放在较高的位置,可以预防手足综合征。平时可以在脚和手部涂抹润滑膏药、护肤霜等,避免阳光暴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