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不仅仅是他汀 |
||
来源:秦彦文 | 浏览:2167 | 日期:2021-12-26 15:37 |
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控制饮食的前提下,也要注意日常中某些常用常用药品会引起血糖升高。他汀药物能够引起血糖升高,近年来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除此之外,还有几类常见的药物也会干扰血糖。
1.他汀类药物
他汀可能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及细胞摄取血糖过程,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或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不过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类型的不同,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或带来糖尿病风险,但是此类药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总体获益远大于新增糖尿病风险,因此有他汀类治疗适应证者,应考虑个体差异,有ASCVD疾病的患者应坚持服用此类药物。但是需要关注血糖的变化。
2.噻嗪类利尿剂——很多复方降压药物含有该类成分,如复代文,海捷亚等。
噻嗪类利尿剂是常用的降压药物,代表药物如氢氯噻嗪。
有研究表明此类利尿剂可使非糖尿病患者出现糖耐量异常,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难以控制。
噻嗪类利尿剂导致高血糖的机制主要与细胞内失钾有关,一方面,用药后到达肾单位远曲小管的钠离子量增加,其可与小管细胞钾离子交换,以致失钾增多;另一方面,用药后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钠钾交换,尿钾排出增多。上述原因导致的细胞内钾离子水平下降可影响胰岛β细胞膜极化状态而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尽管噻嗪类利尿剂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其仍是常用降压药,临床可与保钾类降压药联合使用(如ACEI及ARB),减少体内失钾。
3.β受体阻滞剂——例如倍他乐克,康忻(富马酸比索洛尔)
β受体阻滞剂(βB)同样是较为常用的降压药,可分为三代:第一代为非选择性βB(代表药物如普萘洛尔);第二代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如美托洛尔);第三代是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βB,包括α/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及不通过α1受体阻滞但具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的βB(如奈比洛尔)。
多项研究表明βB的使用与血糖升高相关,其导致高血糖的主要机制是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其他机制还包括肌肉脂蛋白酶减少、体重增加、胰岛素清除率下降及外周血流减少等。
4.烟酸类药物
烟酸类药物本质上属于B族维生素,较大剂量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临床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血糖升高是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25673名心血管疾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或2g烟酸缓释剂组,经过平均3.9年的随访,烟酸组发生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1% vs. 7.3%,P<0.0001)。此外,一项有关烟酸治疗对绝经后妇女的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影响的研究显示,参与者用药后平均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用药前(105.07 vs. 95.03mg/dl,P=0.001)。
烟酸诱导高血糖的机制主要是大剂量烟酸导致脂肪组织甘油三酯分解反跳性增强,循环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致骨骼肌摄取葡萄糖减少以及肝糖异生增加。因此,在应用烟酸药物时,应加强对血糖的监测力度,以降低发生高血糖的风险。
5.褪黑素——改善睡眠的保健品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外源性补充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也是多种助眠保健食品中的主要作用成分。近年来有学者发现褪黑素受体1b是糖尿病有关的变异基因,该研究小组招募了23名携带该基因的健康人员以及22名未携带该基因的健康人员,睡前服用4mg褪黑素,3个月后,所有人的血糖水平均有所升高,并且携带风险基因的参与者血糖升高更为明显。
褪黑素影响血糖的机制可能为,在β细胞中褪黑素能够降低环磷酸腺苷水平,而褪黑素受体1b的过表达会进一步增强褪黑素介导的对胰岛素释放的抑制作用。
6.口服避孕药
有报道显示,在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的人群中,有4%-35%的比例发生糖耐量异常,提示口服避孕药可能诱发糖尿病。推测其作用机制与雌激素相似,可能与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相关(雌激素能够增加垂体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有升高血浆生长激素的作用),也有研究显示,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会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进而引起高血糖。
7.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主要包括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等,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用于如哮喘、鼻炎、湿疹、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可诱发糖耐量异常进而导致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