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联合医疗!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专题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人民日报小针刀是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医特色创新技术
来源:刘乃刚 浏览:417 日期:2023-11-26 16:19

参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创新,让岐黄之术生生不息。死捧着老祖宗的金饭碗,只能越吃越分

在博鳌亚洲论坛早餐会上,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讲了一个故事:他去国外访问,一位总统说:“感谢你们的中医给我治好了病,现在我愿意和你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原来,国内一名中医担任总统保健医生,让他之前都不能动的身体重新恢复了活力。如今,中医药已在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其确切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中医药的疗效主要来自经典传承,现代人的创新成果屈指可数。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还是傻大黑粗的药罐、烟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难闻的药汤。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阵地不断萎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推动,中医药面临难得的机遇期。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唯一的出路是创新。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没有理论上的创新,中医药只能原地踏步。纵观中医的发展历程,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基础,到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出现,再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出现,中医理论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吴以岭院士创建的络病理论,源于《内经》,临床诊治见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吴以岭结合临床科研和实践,提出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三易病机特点,丰富发展形成了络病学说。但是,中医药创新不是用西医方法来肢解中医,也不是用西医理论来改造中医,让中医变得不中不西

中医创新离不开临床实践。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熔中西医学于一炉,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最初的灵感,源自朱汉章治好一位老大难的手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可见,中医药创新必须依托临床实践,立足于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离开临床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现代科技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长期以来,中药给人的印象是一抓一大把,一喝一大碗。水煎饮片仍然是中医临床最重要的用药方式。但是,传统汤剂的弊端日益凸显,如煎煮麻烦携带不便、量大难喝、质量难控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种俗称免煎中药饮片的中药配方颗粒问世,喝中药如同喝咖啡一样方便,台湾的科学中药、日本的颗粒剂畅销欧美。1992年,我国着手中药配方颗粒的科研和开发,先后批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推动中药配方颗粒实现产业化发展。遗憾的是,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被长期搁浅,至今依然停顿在最初试点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无法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只能在当地备案的临床医院使用。老百姓希望尽快消除政策壁垒,让中药早日告别煎煮时代。

中国是中医药的原产地,理应成为中医药创新的故乡。如果光吃老本,死捧着老祖宗的金饭碗讨饭吃,会越吃越穷。跳出案日,不断创新,岐黄之术才能生生不息。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专家推荐

官纯平
主任医师
杨顶权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彭洋
副主任医师
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欣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咨询热线:(09:00 - 17:00)
联合医疗2015©版权所有京ICP备1905111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