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联合医疗!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专题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别把认知身体的窗口关上
来源:夏萌 浏览:75 日期:2025-09-17 13:43

你好, 我是夏大夫。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拿着一张化验单,比如生化全项,里面有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化验结果,你是否相信这个值就是这个患者真实的健康表达?倒不是化验室的化验有什么误差,而是,这个化验数值是患者血液中某种成分的真实表达还是受某种药物而出现的暂时的正常?今天我谈一下我在看化验单时有怎样的思考。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只说某种功能的高与低,比如说肾虚,意思是说“肾”所属的功能比较弱。肝阳上亢,说的是“肝”所属的功能有些过盛。西医具有数字化的特点,超过某个数值就可以诊断某种“疾病”,其目的是好传播、好复制。比如血糖值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个诊断一成立,就可以用降糖药,药物的剂量也是标准化的。这是典型的直线思维模式。问题是,人在世界上,是动态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情绪、温度、运动、饮食等等都会影响一个数值的表达。当一个人紧张、运动少、进碳水化合物过多的时候,血糖就会增高,如果这个人控制了饮食、经常运动,血糖便会正常。化验也好、超声也好,都是生命某种现象的表达方式,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疾病。我是个西医大夫,我们当实习生的时候就知道诊断一个疾病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化验、病理检查、物理检查,等等,还要进行鉴别诊断,现在因为信息产业的发达,很多人把什么东西都搞成了数字化,搞得一些人只看数字,不看人。举个例子:一个70多岁的女患者,瘦瘦的,走路很慢,讲话有气无力的。她拿着一张化验单来问我:“夏大夫,您看我的化验结果是不是比上次好一些?”我一看,血糖值的确比上次低一些,尿酸也正常了。我问她“您是不是把药增加了?”她说:“是的,我加药了。”试想一下,如果我只看化验,不看人,我会很满意,而现在这个患者已经到了快要倒下的程度!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如同河水在河床中流动,现在血液的某种成分的数值高了,这是现象,如果这个现象长期存在,最终会把血管堵塞,这是结果。既然化验数值的变化是现象,你该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去找上游因素,类似于河流里某种污染物增多了,比如河流里矿泉水瓶子多了,如果不管,会堵塞河床,或者流入大海,威胁海洋生物。我们都知道要禁止往河流里扔矿泉水瓶子,禁止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同理,血液中的葡萄糖这个数值高了,减少葡萄糖的摄入也就可以了。第二个方法:用药物把这个高出来的数值削减到正常范围。这是目前西医的广泛做法。简单,立竿见影。但,你不觉得这是掩耳盗铃吗?污染物还在,再加上西药这样的污染物,这叫二重污染!西药的产生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针对抢救和预防接种。现在的疾病主要是慢病,几十年伴随一个人。不到抢救的时候用不要太着急。 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

你要做的是:1,监测身体的某些指标,通过这个窗口看自己的健康走向。2,找到造成问题的上游因素(生活方式),慢病是生活方式的长期错误造成的。3,改正错误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修复细胞的营养素。一说到营养素大家马上会想到各种营养片,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通过每天的饮食去获得饮食中的营养素,只有当日常饮食不能满足营养的需求的时候,才会增加某种相应的营养素。 讲一个患者的故事:患者王先生,71岁,从52岁的时候发现血糖高,诊断为糖尿病,开始吃二甲双胍,5年后发现血糖控制不住,增加了达美康(格列齐特)。6年前出现心绞痛,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冠状动脉上放了4个支架。

这个患者坐在我面前,我一看,笑了,那个肚子足有八个月的孕妇那么大。我要帮他找到上游因素,于是仔细地调查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不抽烟,偶然喝一点酒,最多10毫升白酒。每天出去散步1小时左右,晚上十点睡觉。饮食方面的错误是他最大的问题,他每天早上喝一大碗粥加3个包子,中午两个馒头加一盘炒菜,晚上是热汤面一大碗。我给他制定了属于他个人的饮食处方,把碳水化合物压缩,增加了肉蛋奶和蔬菜的数量。我告诉他:“按照我的饮食处方,你的血糖不会升高,因此,你的降糖药要减少,如果血糖下降的速度快,还要把降糖药停掉。”他说:“我也不想吃药,但是我以前问过内分泌医生我能不能把药停掉?她说停了药血糖就会增高,就会出现并发症。”我说:“你的冠状动脉已经放了支架,这就是并发症之一。你吃了这么多年的药,并发症还是出现了,原因是什么?是上游因素一直没有改变,你一直在给身体提供大量的葡萄糖,你吃的药是针对血液中葡萄糖的数量,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这样的“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上演:用一类化学品去勾兑身体中的某一个化验值。问题没有解决,肝肾的负担却在与日俱增,并发症也并没有减少。所以,不要骗自己,不要关掉认知自己健康的窗口,你的化验在告诉你犯了什么错误,你用药物让这个化验值搞正常了,你真的健康吗?你还能走多远?所以,以后,当你看到血糖、血脂、尿酸等数值正常的时候,一定先问问是否有药物的影响,如果没有药物的影响,才能相信这是你生命的真实表达。

专家推荐

官纯平
主任医师
杨顶权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彭洋
副主任医师
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欣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咨询热线:(09:00 - 17:00)
联合医疗2015©版权所有京ICP备1905111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