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愈乙型重型肝炎合并药物性肝损害1例 |
||
来源:杨华升 | 浏览:1741 | 日期:2016-06-02 14:26 |
慢性重型肝炎治愈1例
杨华升
患者孙某,男性,59岁,京郊某县退休干部。病例号:214759。
入院日期:2008年5月7日,出院日期:2008年6月11日,共住院35天。
入院诊断 病毒性肝炎 乙型慢性重型
药物性肝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病史:患者于40年前体检发现HBSAg (+),肝功能异常,未予治疗。 1年前全身关节肿痛在东方医院 、协和医院就诊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予口服雷公藤(2片日三次)近1年 强的松(起始量30mg 现减量为15mg)5个月 ,及来氟米特(1粒日1次)控制病情 症状缓解 。3个月前出现纳差、恶心、厌油腻、 腹胀, 伴乏力、 尿黄、 尿色呈浓茶状。 肝功明显异常,于2008-2-21 起在地坛医院住院治疗76天,入院期间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等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并行血浆置换1次,后并发深静脉插管处感染,予泰能、万古霉素、氟康唑等抗感染效果欠佳,近2月消化道症状严重,咳嗽、咯痰,乏力明显,腹胀,食欲极差,为行肝移植而转入我院。
转入我院后中医治疗经过:
2008年5月8日一诊:
患者腹胀如鼓、极度乏力,手不能举,极度厌食、大便不溏。
舌黯红略紫,苔黄腻,脉沉细弦略涩。
辩证为热毒蕴结,伤阴耗气,此乃大实有羸状,急当泻热存阴。《金匮要略》云: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遂予大黄硝石汤原方。
生大黄60g 芒硝30g 炒栀子20g 黄柏60g,3付。
按:当时患者极度虚弱,用如此大量攻下,笔者亦觉彷徨,然自认辨证既准,则应大胆用之,稍一迟疑,恐再无用药之机。用仲景原方原量,以试经方之效力。《金匮要略》中硝石后人考证多认为应系火硝,特别是张锡纯氏不但考证确凿,并有医案佐证。然现今药房中基本都无火硝,不免令人遗憾,姑以芒硝代之。如用火硝则泻下之力少而散结之力强,更合乎临床使用。
2008年5月12日二诊:
黄疸明显下降,服上方第一剂后大便9次,泻下糟粕甚多而无水泻。服后2剂则无明显腹泻,自觉腹胀十去其八,刻下大便日一次,精神食欲明显好转。脉沉细,舌质绛红,苔黄厚腻,肠腑已清,热无所依附,湿热在于营血。拟清透湿热为法。予升降散、平胃散加解毒活血之品。
僵蚕15g 蝉蜕6g 生大黄15g 姜黄15g
苍术15g 厚朴15g 炒栀子15g 陈皮15g
草果15g 槟榔15g 草河车30g 公英30g
枳壳10g 赤芍30g 土茯苓30g 丹参30g,3付。
2008年5月14日三诊:
入院1周,黄疸已下降一半,体力较前明显好转,精神、食欲可,舌已转暗,苔心稍腻,脉沉细无力,肢端稍冷。腑气仍欠通畅,久病阴损及阳,攻下解毒之品亦难免伤伐阳气,此时仍不宜温阳而宜于通阳。上方大黄增至30g,加细辛10g,桂枝10g,6付。
2008年5月20日四诊:
黄疸已下降2/3,仍有乏力,舌黯红,苔薄腻,脉沉细弦。宜前方稍佐温阳。上方细辛增至15g,加黑附片15g,去蝉蜕,7付。
2008年5月23日五诊:
患者诉腹中时有灼热感(后经胃镜检查示多发溃疡愈合期),乏力,食欲较前改善但仍稍差,脉沉弦,舌黯红,苔薄黄,仿保和丸、左金丸意以加减善后。
生山楂15g 炒神曲15g 法半夏15g 茯苓30g
陈 皮15g 生大黄25g 莱菔子15g 连翘15g
吴茱萸6g 炒栀子15g 赤芍药30g 黄连10g,3付。(未完待续)